劉俏:碳中和時代的投資與企業發展(全文演講實錄)
2022-06-07 377 gjys004
6月5日世界環境日,阿拉善SEE組織并舉辦第九屆中國企業契約。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劉俏出席并進行閉幕演講。劉俏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意味著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的到來,企業和行業都需要去積極思考怎么能夠積極踴躍的參與其中;其次,在實現過程中有幾個非常大的節點問題,第一點需要找到節點行業,第二點,需要形成有效的碳的行動機制,第三點是需要把治理,需要有更多的企業,更多的個人家庭,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進來,共同推進事情進程。”最后,劉俏建議并呼吁:“從企業層面上,應該從現在做起,增加碳信息方面的披露,同時切實可行的制定碳中和的規劃,并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舉措推動進程。”
以下是演講實錄:
大家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壇,我就把最近一段時間關于碳中和時代企業的投資發展這個話題的話給大家做一些匯報。
我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面的話,我主要想跟大家討論三個問題,因為我們要理解碳中和時代企業的發展,可能需要理解這個背后的一個宏大的這樣背景,所以我把碳中和和中國經濟之間的邏輯的關系給大家梳理一下,同時的話也討論一下,在目前我們國家實現碳中和開始轉型路徑以及這里面關鍵的一些節點問題。最后的話,結合企業的投資和發展的話,談一些自己的一些思考。
那我想的話,就是我們現在在理解中國經濟未來的高質量發展的時候,大家講的比較多的是從現在增長理論角度,我們經歷了一個從要素投入,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向全要素來驅動的這樣一個轉型過程。
那目前的話,我們在理解高質量發展潛在的核心要義在于,在未來中國經濟成長是由生產率的這種增長來驅動。當然在這里面可能有一個很現實的一個中國經濟底層邏輯的變化,在于我們在完成工業化競爭之后,整個這個中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的話開始下降。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個十年,經濟增長保持了4%以上的增長速度,那么我們整個這個GDP的話,接近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在2011年前后,中國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之后,我們整個工業化進度基本上進入尾聲。
這種情況下,大家也看到就是我們整個從統計數據上來表現出來的增速的話已經開始下降了,但是我們也提到,就是未來中國要保持和比較高質量的可持續的這種增長速度,我們需要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里面尋找動能。大家講的比較多的,就是為什么在全球這么多國家,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后都很難保證比較高的增速,而中國仍然有可能,我想這背后主要是在于我們現在仍然擁有五大驅動未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動能的來源。那這邊大家講的比較多的,像產業互聯網我們把它叫再工業化這樣過程,它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的集成空間,在工業化相對應的,包括現在我們大國工業,就我們的制造業,要占到GDP百分之二十五六這樣的比重,同時更徹底的改革開放資源配置的提升,我想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全要素生產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速度的重要的來源。
除此之外,可能就更大的驅動力量,或者說未來最重要的驅動動能,就在于碳中和。我想關于碳中和給大家簡單的分析一下,就是我想可能在2020年9月份出來之后,其實我們已經看到碳中和在整個中國目前整個經濟增長過程中,其實已經在把它的潛力潛能顯示出來了。那我想這里面,可能最大的大家考慮比較多的在于投資,就是中國如果在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我們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一些估計數字大致做了測算,就是我們到2060年,如果要實現碳中和整個圍繞目標主要進行投資,它的數量級應該是在255到270萬元之間,我想可能坊間還要很多其他的一些研究報告,對這個投資規模做出類似的一些預測。不管是數字的差異是什么樣的情況,那總之就是說它背后都對應著百萬億級的這樣投資的體量。
那圍繞這樣投資,其實我想我們在新的發展階段,整個增長動能以及增長模式距離劇烈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了。那這背后,可能為什么我們把碳中和看的這么重,我們認為它甚至可能是改變未來文明形態的重要的特征。大家可以思考這樣歷史的軌跡,就是我們在過去一百五十多年時間,大概可能是工業文明時代,就不管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這背后其實有確定意義的標志性的特征,主要反映為人員的使用,同時當然包括人和人之間,我們想通信、互動方式的這樣一些變化。
到目前我們講到,隨著工業革命進入尾聲,我們在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向轉化過程中,人類社會他使用能源的總量,它的結構,它的來源,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那最后是不是對應著新的文明形態的這樣到來。
那我想從這個背景下來理解,就是碳中和的重要性,我想它給我們整個產業,對整個經濟未來增長,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生產網絡將帶來非常深刻的影響。我想可能現在我們在理解未來的20年,30年,4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就中國現在已經處于新的文明的開端,那未來就是說隨著碳中和的推進,隨著5G,6G,人和人之間這種通信、出行方式等這樣一些變遷,可能新的時代正在來臨。而以此相伴那可能我們需要新的范式,在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大的背景之下,可能我們又多了更宏大的這樣敘事背景,就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該怎么形成我們的新的投融資體系。
關于碳中和,我想當然現在討論比較多,坊間大家可能更多的把它認為是可能技術問題,但事實上總書記在過去一段時間也指出來,碳中和的實現本身是系統工程,如果從我們的角度來理解,它除了就是說是在減排,在珍貴碳的捕捉,固醇這些領域需要技術突破之外,其實我們面臨很多挑戰,比如說其中有一點,就說是中國目前是在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0%到30%之間的這樣一個水平開始追求碳中和目標的,也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面臨著減排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這樣一個很難的取舍。
這種情況下,權它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該怎么去做最好的配置,能夠讓我們未來的增長保持高質量的可持續的發展。我想本身它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它應該說是經濟學的問題也是管理學的問題,我想這一點,在我們理解碳中和的實施路徑的時候,在思考企業在未來如何投資和發展的時候,我想這可能是很關鍵的一點。同時就是說我們現在在討論碳中和的時候,大家還是習慣把這八大行業,就是排碳比較重的這八大行業作為思考以及未來工作的這種實施的重點。但事實上,就說是我們也理解,就現代經濟體系之下,各個不同的產業他們是通過投入產出關系形成非常復雜的這么網絡,在這些網絡里面就說是他有很多節點性的行業,而且節點性的行業它本身能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這樣的作用。所以說我們在思考那個針對碳中和產業政策的時候,我想這里面其實有一個觀點需要跟大家分享,就是在于我們不能只看這八大行業,不能只看生產觀,事實上,我們需要對整個中國經濟,生產網絡,特別是二氧化碳在整個網絡里面,隨著投入產出關系占總分布的話所形成這種碳生產網絡結構作出一些分析,在這個基礎上,能形成我們理解的這種叫取節點位置的行業。
而這個行業本身,它的識別以及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對我們實現碳中和意義非常大,因為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在實現碳中和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的非常艱難的平衡,這種情況下,把政策和資源配置的重點放到這些節點行業把它就變得非常重要。但是節點行業它不一定是我們所說的八大行業,也就換句話講,除了這些八大行業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別的行業,它可能在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之中,在我們現有的國民經濟的網絡體系里面,它也是處于節點位置的一些行業。但目前為止,就是我們需要去識別,需要去分析,我們的投資,投資企業的發展,技術還有模式的變革,可能需要從這些企業點行業把它切入。
我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就是其實我想討論碳中和的時候,可能還有很大的認知上的誤區,就在于我們比較強調的是生產型的行業,但是這種消費主導型的行業,可能關注度不夠。但實事求是,從消費端看,其實我們現在理解就家庭消費,他整個的碳排放量在全球來講應該占到整個排放量的65%以上,這里面就是說個人的消費,包括出行,包括住宅的能源使用,包括食品是整個在家庭消費中碳排放的那種節點領域。
換一句話講,我們在考慮碳中和的這種實施路徑的時候,可能除了生產型的行業之外,我們還需要關注需求端的變化。在需求端,通過創新模式的引入,通過對這種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甚至這種消費偏好的這些干預和改變,從需求端來倒逼供給端,最終可能兩端發力,這是一種可能更加有效率的也更加均衡的一種實施碳中和的路徑。按照目前,可能我們在對消費端這一塊,究竟怎么去開展碳中和,開展減排,提倡這種綠色生活方式,我想這點就研究和投資相對而言應該說剛剛才起。
那我想就是說我們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家討論中國實現碳中和在路徑選擇上,可能需要實現三者的平衡。我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第一方面,其實我們需要在綠色規劃方面做出進一步的細化的很多工作,那現在更主要的就是量化指標的確定。現在國家在整個碳中和思路性上強調1+N,就出了國家層面上碳中和的計劃之外,可能N就代表行業、地區,他需要制定出相應的碳中和的行動方案,行動規劃出來,這一切可能需要我們在未來對整個碳中和在經濟層面上,社會層面上的影響做出進一步的分析。同時,我想可能我們也需要一個更重要的的這樣建設,所謂就是它是為溫室氣體,特別是為二氧化碳它的排放定價的這樣一個市場,在未來怎么通過碳市場的建設,我想來推動碳中和的這樣實施,這是我們很需要考慮的很重要的維度。
除此之外,可能跟企業相關聯的很重要一件事情就在于,我們在綠色理念,綠色治理方面,可能在未來它會重新來塑造企業的經營模式,經營理念,重新塑造一些激勵約束機制,重新塑造企業的產品模式,還有企業行為,這些合在一起之后,我想三個取得平衡,那我想有可能在未來在碳中和轉型過程中能保持比較平衡的這樣發展的路徑。
關于第一點就是我想給大家簡單的強調一下,就是我們如果要實現這三的平衡,就綠色規劃,碳市場還有綠色治理三個平衡,那我們有幾個節點問題,我想這節點問題本身也是我們在未來思考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的投資的時候需要去重點關注的問題。
我想第一點其實非常的直觀,我在前面也做了簡單的一些闡釋,就是說我們在討論碳中和實施路徑的時候,首先要確定我們的節點行業,因為節點行業它在整個碳中和的實現過程中,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有很強大的因素效應,針對行業的產業政策以及技術變革,模式變革本身,它會對整個經濟產生的總迫性倍數的效應,所以說,我想可能我們怎么去識別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在追求碳中和目標過程中,這些節點行業。在1+N規劃里面,我想我們首先處于一種優先權的排序排的比較前的這些行業,其實應該是節點行業。
那我想現在這方面的一些研究其實應該說剛剛開始,我簡單的匯報一下,比如說我們在管理學院,我們碳中和的研究團隊,我們現在是根據整個中國能源的在不同行業之間的傳遞,結合投入產出表我們給出了中國目前的碳市場網絡。現在在前面我也提到這個理念,就是不同行業之間,因為這種原材料、產成品的投入或者輸出,它們之間形成嚴密的網絡狀,碳市場網絡它傳遞的是相當于是二氧化碳,就根據能源的轉換系數計算出的二氧化碳。
大家看到這個圖里面左邊網絡結構里面,其實它有很多我們講的是節點性的行業,這個節點性的行業,它是整個網絡中處于一種核心位置,就換一句話講,牽一發而動全身,他們的這些行業所發生的在減排也好,在珍貴(音)也好,這樣的一些技術變革,或者說是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包括公共政策上的這種的引入等等,它會對周邊的行業發生一個藝術效應,最終對總體經濟產生倍數效應。所以我一直在強調,就是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在引入也好,引入這些產業政策,公共政策的時候,應該從這節點行業來入手,這個對我們未來的企業的投資,還有這種身處這些行業的企業的未來發展,它其實這意義也是非常深遠的。
我們簡單做了一些分析,但工作還是相對比較初步,我現在就是按照國家統計局的40個行業的市場網絡所構建的碳市場網絡,通過一些計算方法把這種具有節點意義的這些行業篩選出來。大家可以看到,就是說我們現在列了十個十一個行業,他基本上跟我們講到的生產端的八大行業之間有高度的重疊。但除了之外,其實他有些行業其實并不是跟這八個行業完全重疊的,而且這個表里面,其實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對需求端或對這種生產型的服務行業或者服務業做出行業的節點意義的這樣的評估出來。
但這些工作,隨著未來這種數據收集,隨著研究側重,從單一的生產型行業維度向生產型和需求型轉移過程中,我想很完整的這樣一個排名,這樣一個榜單應該是可以給出來的。那我就理解的話,就是說其實我們在未來正在優先鼓勵技術變革的這些行業,優先鼓勵導入碳稅或者說是其他的一些產業政策的行業,應該是在我們碳生產網絡里面有節點意義的這些行業,那我想表本身它就對未來制定1+N這個N的計劃的話,其實有非常深遠的指導意義。
除了這點之外,剛才我也強調碳市場的建設本身特別是有效的格的發現機制,可能是未來我們實現碳中和重中之重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之一。現在整個思路就是大家都意識到了,實現碳中和我們需要非常有效的格,但事實上我們看全球有體系的一些國家或者經濟體,大家看到這個價格差距非常大,從不到一個美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到137美元一噸二氧化碳,就是這個范圍非常寬。未來怎么形成統一有效的,甚至是全世界都接受的這樣一個碳價格,它需要在碳價格的發現機制,形成機制方面有一系列的重大的變革、改革舉措或者機制建設這些工作來推進。
我們在整個思路里面就是有這樣建議,就是在未來,就是我們推動碳中和的過程中碳價格的形成,可能有這么一個三角形這樣的機制,就除了這種傳統的碳排放權的這樣交易體系之外。甚至我們可以考慮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價格發現的這樣一些機制,來倒推出不同國家,不同行業它的碳價格。同時,還可以通過這種碳資產的證券化市場,現在中國基礎設施的位置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和發展過程之中,怎么把碳資產作為一種底層資產納入到我們最多的整個位置的發展過程中,那形成這樣的價格,用價格來倒推出碳排放權在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這樣的價格,我想這些在未來就有大量的底層工作,有大量的這種投資機會。但是就說是碳價格的形成,有效的碳價格的形成,對中國,對全世界,不管是2050年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還是2060年我們完成碳中和這樣目標意義都非常大。
我向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就說現在只靠其中的一個機制,比如說我們靠全國性的把碳交易體系來形成有效碳價格顯然是不太現實的。我們是去年7月16號推出了全國性的碳交易這樣的系統,目前為止,其實從流動性上講,從市場參與的角度講,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讓它形成這個價格每一噸二氧化碳大概50塊人民幣這個價格本身,它到底是不是真實反映了碳排放的真實的這樣成本,我想這一切其實還有待于未來,通過進一步的市場機制的建設才能回答這些問題。但總之,只靠單純的單一的碳交易體系,其實完成一個有效碳價格發現這樣的功能是不太現實的。
我想這些問題其實我們業界和政策界有很多討論,像剛才我提到的就是說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全國性的碳交易體系,其實是囊括了電力企業,2262個電子企業,即使到2025年十四五規劃結束的時候,我也只是把這八大行業納入到交易體系上來。而事實上,碳中和是深刻的全社會的這樣變革,怎么樣讓八大行業之外的,特別是來自于這種我想服務型行業的這些企業,甚至讓個人和家庭能夠參與到碳的交易過程中來,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提升碳中和對人們理念,企業決策,家庭的消費決策的這樣一種改變,我想這個意義非常大。未來可能我們在不管引入這種資源減排的合縱體系,把資源減排這些二氧化碳的這種,把排放量納入到交易體系里面來,是有很多工作,有很多投資的可能性。
但不管怎么講,我想特別強調這一點,就單一機制,單一依靠一個全國性的碳來實現碳價格的有效發現這是不現實的,已經證明了是不可行的。
剛才我也提到就是我們的三角形的機制,除了碳交易體系之外,其實可以利用資本市場,包括利用未來的資產證券化的這樣一些市場所形成的價格來進行碳價格的這種倒推和分析。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真實的數據了,比如說我們到目前為止做簡單的研究,結合中國四千多個上市企業里面,大概我們找到將近兩千多個企業,他是有比較相對準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數字的。我們做了簡單的分析就發現2020年9月份以后,其實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身,就用它來衡量碳風險,它其實已經進入到股市的價格里面的了。
也就換句話講,資本市場投資者對一個企業的碳風險做出了非常敏銳的這樣反應,已經把它反映到風險溢價里面來了,我們根據數字做了一些分析,給大家簡單的討論一下,比如說我們發現一個企業,如果說是這種情況下碳投放量比較大,它的風險溢價會比較高一些,大概高出按照月率來算是0.42個百分點,按照年化來算就是0.42×12。這種情況下我們做了測算,就是說一個上市公司,如果說他采取有效的通過綠色規劃,通過綠色治理,在ESG方面有很大的創新和突破,它能夠降低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測算下來之后就說是它減低一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按照我們這個統計,按照中國現有估值邏輯,這個估值模型,大致上減低一噸會給企業帶來165元的這樣一個市值的提升。
我想用這種方式其實給我們的啟發,也就換句話講,中國資本市場現在目前基于現在這樣的估值模式,基于現在大家對于碳中和的推進進程以及所涉及到企業的這種理解,大致上全國平均一噸碳價格可能是165塊錢,也就換句話講,通過資本市場我們找到了另外定價的錨,而且根據這個錨,其實我們可以對未來整個中國碳排放權,它的一噸碳排放權單位的價格,可以做出比較有利的估測。而且因為這個方法本身它適用于不同的區域,也適用于不同的行業,那我們對哪些行業碳價應該高一點,哪些行業碳價會低一些,哪些地方碳價會高一些,哪些地方碳價會低一些,可以做出比較完整的分析。我想這一點,就不僅對碳價格的形成有價值,而且對我們講到的制定1+N,這N個子計劃它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只有了解碳排放對這個地區,對這個行業的真實成本是什么樣的情況,才可能有效的制定出既能夠滿足經濟穩定有序增長,同時也有夠實現減排目標的這樣一個雙重目標的這樣統一。
我想這一點,就說是我想通過這個例子本身,也為我們未來,不管是從規劃上還是從企業的投資,從企業的發展角度講,提供了一些思路。
最后可能我簡單提一下,就是說碳價格發現機制里面,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我們資產證券化這一塊,其實是可以把這些碳資產,把它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形成統一的這種市場化的這種憑證,在市場進行交易,最終形成一個價格,用同樣的邏輯就是說是我們可以倒推出碳的價格,我想這個維度本身對我們理解中國碳資產它的真實的價格是什么情況,也能帶來很多有益的這樣一些角度和嘗試的可能性。
我想這些講完之后,最后我想強調一下,對企業而言可能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對消費者而言也是改變自己的行為,就是我們怎么利用這種金融監管也好,利用碳中和方面的一些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鼓勵個人家庭來改變行為。
我想這里面有很多空間就是我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現在大家講到家庭消費其實在整個碳排放領域里面占的比例是比較高的,我們怎么通過一些行為干預的方式,像這里我給大家舉個簡單例子,像一位紐約大學經濟學家發現通過這種用這種社會比較債的一種行為機制,在給這個家庭電費的賬單里面加上一個比較的這樣的元素,就是告訴他整個社區平均的用電量以及跟他相似的鄰居的用電量,通過這種方式,其實帶來這樣一種心理機制,大家會比較,攀比,看誰用電用的更少一點,這樣簡單的一種行為干預本身能帶來社區,家庭就2%的這樣用電量的降低,事實上等同于電價提升11%到20%所帶來這樣的效果,我想這樣的一些從需求端從家庭消費,從生活方式上在一些干預,他未來可能對我們講到的,中國在探討比較好的實施路徑,碳中和實施路徑的時候,它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而對企業而言其實有很多啟示,就我們企業在未來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中,在提供商品,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怎么把這樣的一些綠色低碳的理念,把這些元素契合到企業的這種產品和服務里面去,通過這種方式更好滿足消費者的變化的這樣一種偏好。同時也跟這個企業的這種ESG的行為是高度一致的,我想在這里面其實有很多可以供企業在未來去思考一些空間了。
可能最后我稍微簡單小結一下,就是剛才分析到的碳中和跟中國經濟發展底層邏輯的這樣關系,以及我們講到的在中國實現碳中和關鍵性的節點性的問題,我們在碳中和時代企業投資發展角度講,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現在可以馬上做起來的。我相信就說是可能這里有四件事情,我自己感覺,從企業,不管是追求在ESG方面有更好的表現,還是說是從長遠的價值創造角度講,應該去嘗試的四件事情。
就首先一點,我想要提高企業還有氣候風險披露的這樣透明度,到底企業的上下游,生產鏈,產業鏈里面,碳排放的情況是什么樣的,企業自身產品服務,生產過程中碳排放是什么樣的情況,我想這些信息越透明,他本身就企業未來采取一些有真正能夠起到時效性的這樣一些舉措,他的作用就會越大。
另外一點就是還是希望未來企業的報表里面,財務報告里面可能會增加對直接的碳排放以及間接的,涉及到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碳排放這樣的信息的披露,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它形成兩個效果,一方面企業自身可能對這些碳排放的信息產生敏感性之后,自身也會約束自己的碳排放行為。同時,這些數字公布出來之后,變成公開信息之后也形成外部的壓力,通過這種方式倒逼企業在綠色治理方面的一些表化,我想這一點對企業長期的價值實現是有很大的價值。
同時我想任何一個企業,不管是處于,剛才我們講到的節點行業的企業,還是處于周邊的這樣一些行業的企業,他都是需要有碳中和轉型的這樣的計劃,我們現在大量的一些研究已經表明了,造成投資的角度,大家對那些有清晰的明確的碳中和轉型的這樣一些計劃的企業,他得到很高的市場的這樣的估值,他估值有一個溢價在里面,這種情況下,我想企業從自身的就非常單純的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來講,擬定這種比較切實可行的,易于跟公眾跟市場溝通的碳中和轉型計劃,是意義非常大的。
還有一點,我想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我覺得未來碳交易會逐漸向電力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進行開放,甚至對個人家庭這些擁有碳賬戶的個人家庭進行開放,我想企業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怎么把碳抵消、這一塊這樣的一些資產所產生碳排放方面的一些減少這些量度的話,把它通過核算的方式,把它核算出來之后積極引入到和碳交易市場里面去。通過這種方式,也給企業在實施低碳發展的過程中帶來一些實質意義上的一些財務的激勵,我想本身也能夠驅動更多的企業通過參與交易的方式,通過得到現金流的方式,擁有財務激勵的這種角度去積極投入里面來,我想這點可能對于我們未來的企業在碳中和時代尋求更有價值的這樣創造和發展,可能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一件事情。
我大概給大家簡單舉個小例子,就說是其實我剛講到碳中和本身,它不是說等的過程,不是說我們等到全國性的規劃或者說是行業規劃出來之后,根據從上向下的這樣一些規定來做這個事情。企業出于自身的發展,它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怎么積極參與到碳中和的發展過程中,我給大家舉個簡單例子,就是我們的光華管理學院是在整個碳中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最早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同時其實在實現碳中和這方面,在具體舉措方面,其實我們也率先應該是在整個高等院校里面,推出碳足跡報告,我想可能大家看這個圖面說我們2021年的碳足跡報告的大概的結構。這個報告本身,其實某種程度上講符合剛才我講的這種情況,就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也好,作為一個企業也好,怎么去增加透明度,以及在報告的制定過程之中去思考,采取什么樣的一些具體的一些舉措,有碳中和的這樣規劃,最終實現綠色發展。我想這一點就說是我們探索本身其實也提供了一個,我想可以供企業未來去思考。就是我們有自己的碳足跡報告,我們確定出我們自己的碳中和的這樣一些規劃,最終用這種綠色發展雙碳目標來規范約束未來的發展戰略,我想這對實現企業的長遠的這種價值創造意義也是非常大的。
順便跟大家提一下,我們光華管理學院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大致上是5107噸,我們也確定了一下,就2035年的話可能學院把它作為是碳中和實現的這么一個年份。
我想這些就說是給大家也是很短時間做這個分享,我主要是想再強調一下三點,第一點,就是說碳中和它意味著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的到來,我想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行業他是繞不過去的,需要去積極思考怎么能夠積極踴躍的參與到其中。第二點就是我們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其實現在有幾個非常大的節點問題,就第一點我們需要找到節點行業,第二點,我們需要去形成有效的碳價格的這樣的行動機制,第三點就說是我們需要把綠色治理,需要有更多的企業,更多的個人家庭,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進來,參與到推進事情的這樣進程。最后,我想這里提了一些建議了,就是說我想從企業層面上,可能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能夠增加碳信息方面的披露,同時切實可行的制定碳中和的規劃,并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一些舉措再推動這個事情。
我想碳中和的實現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過程,也是我們在錯失了工業文明這樣一個機會之后,我們有可能,就中華民族和中國作為悠久歷史的這樣一個國家,在新的文明開端的時候有可能領跑的這么一個過程。
我想可能也是希望跟大家分享這些東西能夠帶來一些啟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