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創新驅動講述湖南故事
2012-06-29 877 湖南省科技廳
永久免费AV网站SM调教_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_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_每章都有肉并且非常黄的小说
第七屆中部博覽會,湖南綜合形象展示區。
“超級雜交稻”、“超級計算機”、世界最大功率電力機車、86米臂架泵車等8張巨幅照,代表8個“世界之最”,講述了8個科技創新的“湖南故事”。這是湖南人的驕傲,亦是湖南人的底氣。
人們可能不會想到,湖南這個科技資源和基礎條件都不占優的中部省份,卻在科技創新上一再令人矚目,“十一五”以來國家科技獎勵總數居全國前列……
“我們相信,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中心環節來抓,不斷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創新因素,必將為湖南保持充滿活力、持續向上的發展勢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湖南人的自覺,也是湖南人的自信。”省委書記周強說。
轉型的支點——
把握了科技創新,就把握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仿佛一輛快速向前的列車,在持續多年的高速運轉后,一直致力于后發趕超的湖南站在了又一個十字路口。
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要求湖南經濟結構必須更優、更輕、更綠;能源供應日漸趨緊,缺煤、少氣、無油的湖南面臨經濟高速發展的能源瓶頸;就連一度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資源,也開始有了成本上升,甚至用工不足的擔憂。
在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陳肇雄看來,立足于現實,湖南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也正處于從過去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的階段、從重化工業往高新產業發展邁進的階段,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是轉變發展方式,而轉變發展方式必須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洞庭湖畔的巴陵石化,可持續發展的壓力縈繞多年:同沿海發達地區的兄弟企業相比,企業只是業內的“小塊頭”,“先天優勢”相對不足;同其他行業相比,石化行業早已貼上“兩高”標簽,發展空間日益局促。
多年探索,巴陵人總結了這樣一句話:“競爭力源于創新力。”通過創新,讓企業找到了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動力,不僅成為國內SBS(第三代合成橡膠)生產線最多、能力最強、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鋰系聚合物生產企業,而且成為國內同行的風向標。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巴陵石化的求新之道,映射出湖南眼下的路徑選擇——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經濟健康發展的當前,更談不上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鐵建重工負責人看來,工程機械的未來是地下作業時代。但是長期以來,工程機械“地下市場”的話語權,一直被西方發達國家把持。以業內“航空母艦”級產品盾構機為例,西方幾家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幾乎占據了全部國內市場。
這就不難理解,當企業在湖南申報盾構機的科技項目時,最初得到的是驚訝與質疑:“你們有這個能力嗎?”
他們用事實作答。短短5年,企業自主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盾構機,不僅在去年占據國內國產盾構機的“半壁江山”,年產量和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而且迫使國外同類產品價格下降了近50%。
這其中的秘訣,是鐵建重工以創新為導向的自覺,是同步搭建9個研究院、吸收600多名科研人員的大氣,是每年拿出近400萬元獎勵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決心。一句話,還是依靠科技創新。
鐵建重工的迅猛勢頭,讓湖南人看到了挑戰中的機遇: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著突破,抓住先機,湖南就有可能實現新跨越。
早在兩年前,“創新型湖南”就已被湖南列為作為著力打造的“名片”之一。今年2月,指導湖南未來創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創新型湖南建設綱要》正式出臺。湖南省再次明確提出,讓創新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推動湖南邁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協同的“魔力”——
產學研一體化“點石成金”,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12年前的岳麓山下,年過半百的中南大學教授何清華,與中南大學智能機械研究所的十余名同事一道,靠著50萬元借款和租賃而來的閑置廠房,邁上創業之路。山河智能的創業傳奇,由此著墨。
如今的山河智能,總資產近50億元,員工近4000人,堪稱中國小型施工機械領域的龍頭企業,位列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
在湖南,類似的傳奇演繹還有很多。從眾多成功故事的背后,湖南人看到了產學研一體化“點石成金”般的魔力,看到了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驚人能量。
不過,產學研一體化,知易行難。企業看中的是經濟利益,高校和科研院所看中的是科研價值。湖南人明白,消弭二者鴻溝,還是得靠創新。
湖南在全國率先實行兩個“70%”,即“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占股比例由雙方共同商定,最高比例可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的70%。成果持有單位最高可以從技術轉讓(入股)所得的凈收入(股權)中提取70%的比例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
這是先行先試的過人氣魄,瞄準的是產學研結合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流動的主要政策障礙。放眼全國,這兩個比例大多在10%到35%之間。
政策層面的突破,催生了創新活力的迸發。“紅宇耐磨”的成長,便是最好的注腳之一。
2006年,一家在化工行業苦苦支撐的小型企業來到中南大學,希望找尋一個可以投資的項目,進行轉型。企業負責人看中了任立軍團隊和他們在耐磨材料領域中的多項專利。
這位與耐磨材料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教授,在退休之后走上了企業總工程師的崗位。他的專利被應用到球磨機關鍵零部件——磨球和襯板的生產,使企業在業內的技術水準迅速提升至世界頂尖之列。2011年,這家取名為“紅宇耐磨”的公司,銷售額超過2.4億元,利潤達5700萬元。
回顧短短幾年的創業史,任立軍深有感觸:“以前雖也有過技術轉讓的經歷,但與企業打交道更像客人,現在,有責權利的清晰界定,自己成了主人之一,等于是與企業一同成長。”
科技人員的創業熱情,便這樣被點燃。一大批由科技人員領辦或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湖南異軍突起。僅中南大學,就有150余家,去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極大地帶動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
2010年,湖南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數量排全國第三,獲創新基金3億元,排全國第四位。
指揮的藝術——
政府引導“握指成拳”,技術攻關緊貼產業需求
走創新驅動之路,黨委政府該扮演什么角色?
不做管家,當好向導。
“立足全國來看,湖南的科技資源并不占優勢,這就注定不能撒胡椒面,而需‘握指成拳’,通過政府的‘指揮棒’,將有限的物力人力引向關鍵技術瓶頸以及重大攻關項目。”湖南省科技廳廳長彭國甫說。
2009年3月,湘電集團牽頭,與湖南大學、南車株洲研究所、國防科大、江麓機電“捆綁”在一起,拿下湖南省科技廳招標設立的重大科技專項——“兆瓦級低風速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用湘電集團總工程師羅百敏的話來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有力協調,這幾家企業和院校不會如此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發揮各自優勢,攻克該項目一個又一個難關。
如今,該項目研制的系列風力發電機組已銷售800多臺,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10億元。由此,湖南擁有了大型風力發電裝備整機和零部件的配套生產鏈,一舉成為我國大型風力發電裝備制造基地。
統一步調,統籌資源。
根據科技創新需求,湖南成立創新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推進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等議事協調機構,省主要領導掛帥,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能及資源,將目標聚集起來,將責任分解開來,將步調統一起來。
一系列政策文件接連出臺。《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關于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兩個五年計劃(2008—2012)(2013—2017)》……有了制度的護航,創新者“闖”的魄力更大,“爭”的勁頭更猛,“拼”的勇氣更足。
立足湖南,放眼世界。
通過政府引導,湖南在重大科技專項上實施公開招標,面向全國選擇承擔單位,面向全球選擇合作參與單位。近年來,湖南共組織實施58個省科技重大專項,突破462項重點優勢產業中的關鍵瓶頸技術和社會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難題,獲得專利467項,形成重點新產品612個。
實踐證明,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就可能誕生一組新產品,甚至壯大一個新產業。以電動汽車行業為例,“十五”、“十一五”期間,湖南緊緊扣住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關鍵技術攻關,硬是讓該產業在湖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重大需求—產業重點—關鍵技術(重點產品)—發展目標”,這是湖南的創新路線圖。以此為指導,湖南高新技術產值4年翻了近兩番——從2007年的2700億元上升為2011年的9772億元,創造了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率、高新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增長率兩個全國第一。
集聚的合力——
業內文章業外做,要“錢袋子”更要“金點子”
縱觀歷史,世界產業革命的興起無不源于科技創新,卻又成于金融創新。“業內文章業外做”,湖南人深明此理。
在長沙高新區,6000多家企業中90%是輕資產、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長沙銀行、浦發銀行在園區內專門設立科技支行,為此類企業服務。與此相配套的是,政府給每家科技支行設立2000萬元風險補償基金,承擔70%的信貸風險。
這兩家科技支行都必須做到三個“專”:專門的科技信貸業務專屬團隊,專門的審貸流程,專門的金融產品。由此,傳統的單對單、點對點金融服務,變成了新的鏈接式金融服務。
自去年11月揭牌后的短短5個月,兩家科技支行共對38家小微企業授信9570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下的達25家,100萬至300萬元(含)14家,300萬至500萬元的11家。
金融創新,遠不止于此。
今年3月,由政府發起、總規模達1.5億元的“天使基金”在麓谷起航,專注于投資年銷售額2500萬元以下的種子期創新型企業;由省科技廳與財政廳聯合管理的湖南高新創業投資集團,管理基金規模近100億元,自2007年成立以來,累計對39家科技型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達8億元。
科技創新,離不開“錢袋子”,更少不了“金點子”。
湖南自2009年就啟動實施了“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目前共引進62名,其中有2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為讓引進來的高端人才“潛心研究、安心工作”,湖南在其居留和出入境、落戶、醫療、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服務。
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以“高性能炭/炭復合材料”拿下空缺6年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黃伯云,以及榮獲美國“國家科技獎章”、擁有16項自主創新專利的戴立忠,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在湖南涌現,一批后起之秀在湖南集聚。
目前,湖南正在實施科技創新團隊計劃,即重點建設一批有明確攻關目標、產學研緊密結合、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創新團隊,給予至少3年的穩定支持,承擔1個省科技重大專項。到2015年,湖南將重點建設好50個左右的科技創新團隊。
省長徐守盛表示,湖南的近期目標是,“十二五”末,全民創新意識明顯增強,開放協同創新水平顯著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大幅度提升,具有湖南特色的創新體系基本建成。
到那(nei)時,“敢為人先”的(de)湖(hu)南,又將呈現一(yi)幅(fu)怎(zen)樣的(de)畫卷(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