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新政逼房企轉向知識產權
2010-07-09 1295
永久免费AV网站SM调教_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_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_每章都有肉并且非常黄的小说
7月3日,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2010屆年會在海南博鰲隆重舉行,與會的業內人士結合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狀態,分析了房地產未來發展趨勢。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認為,未來房企的發展,必須要轉型。房企要走綠色低碳之路,帶動太陽能和家裝等相關高科技企業的發展。
今年4月中旬開始,針對房地產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給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打了一針清醒劑,新政擠壓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也給房企逐步回歸到以品牌、技術提高產品差異化來贏取市場之路。這表明,在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房企要在未來發展中獲得更多空間,也需重視相關的知識產權建設。
品牌:房企穩健(jian)發展的護航(hang)者
在此前剛出臺的2010年第七屆《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上榜的房地產企業不到十家,進入前100位的僅僅只有萬科一家(42名)。與我國制造業、高科技企業的品牌發展速度相比,房企的品牌發展相對緩慢,與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不成比例。
對此,萬科集團副總裁、北京萬科公司總經理毛大慶在京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周期比較短,又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一些小規模的開發企業往往難以在品牌建設方面有所作為。直到最近10年,一些規模較大的房企才開始重視企業品牌的建設。
據介紹,我國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開發模式往往是一個項目一個公司,樓盤銷售完后,公司也就不復存在。對于花巨資打造的樓盤品牌名,也往往是棄之不用。其實,樓盤品牌對塑造企業品牌,往往具有很強的聯動效應,如我們提到“現代城”就能聯想到SOHO公司。但大多數開發企業對此卻常常忽略,并沒有想過要為自己銷售的樓盤注冊商標,造成樓盤往往名噪一時,卻難以積累、升華為企業長遠的品牌效應。
一位房產營銷資深人士表示,在缺乏充分競爭的背景下,我國房地產品牌企業和非品牌企業都能獲得巨大效益,品牌無形資產的價值就沒有得到完全體現。此時,要多數房企都有強烈的居安思危的意識,為未來做更多打算,是不太現實的。
今年新政出臺后,盡管目前價格下滑趨勢還不明顯,但房企應該意識到,不在企業品牌和產品上多下功夫,實現產品差異化,要想繼續保持高利潤,恐怕很困難。毛大慶表示,萬科一直重視向先進企業學管理和經營,企業應該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企業品牌,維護品牌的美譽度。
技術: 房企新一輪競爭的驅動(dong)力
品牌的成長需要品質作為內在支撐。聶梅生認為,房企不僅僅是銷售企業,更是產業鏈中的重要的買家,必須要購買很多的材料,上下游都要帶動,上游可以帶動原材料,也可以帶動綠色材料,帶動太陽能和家裝行業這些低碳的企業。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全球低碳技術專利發展態勢報告》,針對1990年至2009年全球公開的11萬余篇專利文獻,分技術領域分析了世界范圍內低碳技術專利的發展態勢。《報告》顯示,2004年以來,全球低碳技術專利申請量激增,其中,太陽能、先進交通工具、建筑和工業節能相關技術領域是申請量最多的3個領域。我國在建筑、工業節能技術領域的申請量和授權量較多,占全球專利量的42%。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總工程師孫克放近日在一論壇上表示,當前最重要的事就是按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講話,要建立以低碳化為特征的建筑體系,以建筑周期為出發點,著眼每個生產環節和每個項目建設的每個階段,有效控制和降低碳的排放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循環模式。
“在房屋不愁銷路的時候,房企往往缺乏采用新技術的動力。在我國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趨向嚴厲之后,一些品牌房企必然要依靠新技術來加強產品競爭力。”一位高端住宅節能產品的代理商表示,新政前,房企很少采用他們的產品。新政后,為提高住宅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主動聯系的房企比之前增多,他們的產品銷售業績也隨之上升。
與一些房企被動選擇新技術不同的是,早在1999年,萬科就成立了建筑研究中心。據毛大慶介紹,“該研究中心主要進行房地產戶型研究、不同區域產品需求研究。同時,研究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運用,以及為萬科工業化住宅和產業化住宅思路提供技術支持。2006年,萬科建立建研基地,致力于綠色建筑的研發。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萬科館也是由建筑研究中心提供技術,選用天然麥秸板作為材料,打造了7座麥垛形狀的低碳建筑,集中展示了萬科在綠色建筑方面的成績和理念。”此外,萬科也在住宅產業化的關鍵節點技術申請了中國專利,對技術進行了有效保護。目前萬科正積極將相關技術運用到住宅的開發中,加快推廣節能住宅、小區垃圾回收處理以及綠色裝修標準等。
然而,目前大多數企業還只是停留在綠色、低碳的概念摸索中。專家表示,低碳建筑的具體評鑒體系尚未完善之前,大談低碳住宅缺乏實際操作依據。中國距離出臺類似的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毫無疑問,技術創新必然是房企未來發展的必須。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