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破難題 建機制 促發展 2009年“科技北京”建設盤點
2010-01-19 1557
永久免费AV网站SM调教_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_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_每章都有肉并且非常黄的小说
來源(yuan):科技日(ri)報
中關村:加速快跑
從“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到“中關村科技園區”,經過20年的風雨歷練,如今的北京中關村已漂亮地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改革開放飛速發展的地方”。建設“科技北京”,中關村是關鍵。
2009年3月13日,中關村科技園區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將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科技發展和創新,使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全力推動科技政策的創新和突破。制定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動員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地方配套等20余項政府規范性文件,加強國家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力度;制定了股權激勵試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列支間接費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股權投資等先行先試的試點措施,探索創新環境的重點突破。
全面推進先行先試的試點措施。在全國首家實質性推動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引導和帶動全社會使用自主創新產品。全年累計簽約5批示范項目,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金額33億元。組織200家單位參加股權激勵試點,推動技術參與收益分配,激發科技人員研發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確定82家試點單位和101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開展列支間接費用試點,探索科技經費管理制度的突破,促使重大專項實施向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的目標轉變。深化科技金融創新試點,61家企業在中關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35家。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15名中關村人才通過國家“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評審,19人被認定為北京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自1993年起持續推進“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培育青年科技專家群體,迄今共有16批共1230人入選。啟動實施“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由科技領軍人才領銜的國際型科技創新團隊。
全面實施“2812科技北京建設工程”
做好“2項(xiang)(xiang)對(dui)(dui)接”,對(dui)(dui)接國家(jia)重(zhong)(zhong)(zhong)大科技專(zhuan)項(xiang)(xiang)和國家(jia)重(zhong)(zhong)(zhong)大科技基礎(chu)設施建(jian)設項(xiang)(xiang)目(mu)。推動建(jian)立(li)主管(guan)市領導牽頭、市相關部(bu)門(men)參與(yu)的統籌(chou)協(xie)調機制;在全(quan)國省級科技部(bu)門(men)首家(jia)設立(li)了(le)“重(zhong)(zhong)(zhong)大專(zhuan)項(xiang)(xiang)辦公室(shi)”,承(cheng)擔(dan)(dan)重(zhong)(zhong)(zhong)大專(zhuan)項(xiang)(xiang)對(dui)(dui)接工作;加強制度建(jian)設,統籌(chou)安(an)排政府專(zhuan)項(xiang)(xiang)資金,對(dui)(dui)重(zhong)(zhong)(zhong)大專(zhuan)項(xiang)(xiang)進行(xing)地方(fang)配套(tao);引導骨干(gan)企業參與(yu)對(dui)(dui)接,支持在京單位承(cheng)擔(dan)(dan)國家(jia)科技重(zhong)(zhong)(zhong)大專(zhuan)項(xiang)(xiang)。
實施“8大科技振興產業工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制定了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汽車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都市型工業等6大產業振興方案并向社會發布,促進8大重點產業,集中支持一批產學研用項目。北京數字電視產業園暨京東方第8代TFT-LCD生產線建設奠基;以“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為載體,開展地下基礎工程關鍵施工裝備的共性技術研發;建設“非晶科技產業園”,支持非晶變壓器、非晶電機等系列技術開發和標準制定,拓展非晶產業鏈;新能源產業基地和綠色能源產業基地掛牌、三一電氣公司昌平風電設備產業園即將竣工投產、金風科創風電設備產業園項目(一期)即將開工建設等,將推動新能源產業的集群發展;建設“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園”,圍繞純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組織聯合研發,形成涵蓋整車和電機、電控、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純電動汽車產業鏈;支持同仁堂集團大蜜丸生產線、原粉制劑的丸劑壓制法自動化生產線研發,帶動傳統醫藥產品升級和規模化生產。
實施“12項科技支撐工程”,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開展非食用添加劑快速檢測技術研究和食品安全執法保障技術研究;以企業為主體,加強農田檢測技術研發和標準升級,加強食品安全檢測標準與技術在農產品流通領域應用;針對肝炎、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發病率高、治療費用高、死亡率高的10類重大危險疾病,建立臨床診療技術體系,開展適宜技術研究和應用;針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開展了科技決策研究、防控產品研究等工作,北京科興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獲準批量生產;國家一類新藥“蘇靈”正式下線投放市場,填補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蛇毒血凝酶的空白;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已確定在北京軌道交通大臺線上示范應用,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CBTC)系統作為政府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首臺(套)示范項目,將在地鐵亦莊線上得到應用;支持環保技術研發和應用,為實施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垃圾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撐;開展高層建筑消防滅火救援關鍵技術研究,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圓滿完成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游園展覽展示工作,開展了100家創新型科普社區創建工作,命名156家科普基地,支持6家社區服務科技應用示范區建設,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在社區得到應用,提高市民的科學素質。
大力扶持企業自主創新
支持產業技術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推動中央在京的10家轉制院所成立“首都工程技術創新產業聯盟”,推動成立首都新能源產業技術聯盟。據統計,推動成立了30個產業技術聯盟,涉及500個成員單位。截至目前,北京地區共有產業技術聯盟100家,成員單位超過5000家,其中企業占2/3以上。以產業技術聯盟為載體,實現與中央單位交流和對接,共同篩選整理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凝練了一批2010年計劃實施的重大產業化項目。
建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與中央單位合作共建了12個“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整合了264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1.3萬臺(套)價值約76.3億元的儀器設備,為4100余家企業提供研發實驗服務,服務合同額4.5億元。成為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并得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的關注。
組織科技力量幫扶企業共渡難關。貫徹落實《北京市幫扶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若干措施》,將各項政策和措施落到實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截止到2009年底累計認定5226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認定總數的22%,居全國首位。實施“科技人員進企業‘十百千’行動”,重點針對企業在技術指導、政策輔導、成果推廣等10個方面的需求,組織300家以上的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動員2000人以上的專家和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服務,幫助企業破解發展難題。已形成100多個具體合作項目,經篩選后確定50余個項目向科技部申請支持。
成果轉化:好面蒸出好饃來
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平臺。推進中央單位和駐京部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和“科技成果情報系統”。制定了“中國技術交易所”和“北京國家技術交易中心”建設方案,并已在北京落戶,在促進資本要素與科技成果的融合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等領域,依托轉制院所和企業研發機構,采取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建設4個行業研發基地,開展關鍵技術研發,保障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
推動中央單位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實施。推動中國科學院懷柔科教產業園建設,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市政府與國防科技工業集團公司的戰略合作。為首都高校科研成果落地區縣做好對接服務,與中央單位共同篩選推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動中科院綠色制版技術、中科院龍芯CPU芯片、中科院分布式智能電網技術、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北京大學抗腫瘤藥物和疫苗等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